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首页(欢迎您)

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校长工作报告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15  浏览次数: 10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 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周汝光

(2022年1月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与会的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幕之年。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改革发展,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学校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高校,获批“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优质师范院校”项目,列《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内地高校50-72位,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大学第94位,“中国大学评价”第119位,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一)筑牢守好疫情防控阵地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从紧从严、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全面排查梳理、及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建立疫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确保即时响应防控、排查、流调需求,高效完成疫情应急处理和密接人员排查工作。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做好省、市领导来校检查开学疫情防控工作。修订完善新冠疫情防控“三案九制”。稳妥有序做好师生员工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推进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水平。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和疾控部门联系,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布《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传染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制订新生体检方案,新生入校后第一时间开展体检,严把校园传染病防控第一关。完成潘安湖校区医务室建设和医务人员招聘工作。

  (二)优化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统筹谋划人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干部考核等各方面的评价改革,研究制订新一轮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编制完成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并通过省教育厅审核,统筹完成专项规划与学院规划编制工作。召开暑期发展战略研讨会,明确“十四五”期间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修订学校《章程》经省教育厅核准后发布施行。完成校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颁布实施《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及专门委员会章程。推进学术诚信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成立教师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进教师教育发展。以江苏省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为导向,开展学院和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强化民主管理,落实教代会重点提案校领导领办督办制度。完成26家校属企业体制改革。优化调整校区功能布局,扩大和有效利用办学空间。推进潘安湖校区产权移交工作。根据上级要求,依法依规、稳步推进科文学院转设工作。

  (三)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生教育。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进通识课程、劳动教育和艺体教育等工作。积极应对江苏新高考改革,全面实现本科招生目标,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师范生招生比例超过45%。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2个专业接受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6个专业通过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估。获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2部,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获省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高等教育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职业教育类二等奖1项。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3项。获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7篇,论文抽检合格率100%。学生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38项、省级93项。

  研究生教育。召开全校研究生教育会议,发布实施《研究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2021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和2022年研招初试考点考务工作。2021年录取硕士研究生2158名、博士研究生21名,获评“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省优秀报考点”。修订并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成研究生导师聘期考核和遴选认定工作,评选表彰73名优秀研究生导师。完成学校研究生教育专家督导组换届工作,组建学院研究生督导组,建立校院督导联动工作机制。在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省属博士研究生培养高校”序列获评“B”级(第九名)。2021届学硕考博升学率14.23%,创历史新高。获评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创历史最好成绩。获省研究生优秀教材奖、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类)二等奖。做好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预评估工作。开展研究生学术诚信和国家安全专题教育。举办首届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设计比赛。研究生在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

  学生管理服务。创新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学生就业与升学指导,全力推动高质量就业,获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打造“云端”就业新阵地,实施毕业生暑期促就业行动,2021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6.14%。深入实施学风建设督查制度,培育优秀学生典型,创建优良学风。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机制,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晚课堂”学业帮扶,启动第七届“榴光溢彩”少数民族学生引领工程。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强化精准帮扶,获评全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优秀等次。强化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获评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强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技能提升。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挑战杯”红色专项国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公益创业赛银奖2项。获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位列全国第34名),女子足球队获大学组第一名,女子乒乓球队获团体第二名。1人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获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十佳研究生团队”提名奖。1人获评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

  (四)系统谋划学科建设发展

  顺利完成首轮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并入选新一轮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高校。组织填报省优势学科年度报告,完成“十三五”省重点学科验收工作,其中3个获优秀等次。遴选推荐“十四五”省重点学科10个,全部通过专家组评审。完善学科建设管理文件,落实学科建设重大事务“双负责人”制度,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优化考核机制,规范学科经费管理。优化完善四级学科结构体系,加快培育国家一流学科。面向国家“双碳”战略,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16个学科入榜2021“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五)聚力增强科研创新实力

  深化科技机制体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出台《关于树立正确科研评价导向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考核与聘用指标体系、激励奖励指标体系、高质量科研成果培育体系、风险防御底线工程“四体系一工程”建设。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师生弘扬科学精神,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实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突破,获批国家级项目69项,其中自科41项、社科28项(含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省级项目14项,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3项,省社科基地项目1项。获批省自科项目16项(含省杰青1项、优青2项),省高校自科项目26项。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6项。以合作单位获批外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获批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获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社科研究列“中国大学评价”排名第44位,较上年提升8位。在国际顶级期刊、一级学科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2篇。产出高水平决策咨询成果13篇,其中1篇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篇获省级领导重要批示。3篇成果获江苏优秀理论成果认定资助,1项成果获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获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

  (六)切实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建多元引才平台,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全年审核通过引进人才118人,已报到博士、教授71人。新增国家级人才6人,省级各类人才71人次,实现国家级主要人才项目全覆盖。杨亦鸣教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完善人才发展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修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评聘办法》。制定《事业编制外人员薪酬体系实施办法》。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体系,做好职称评审和认定工作,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内生动力。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队伍配备工作。成立师德师风建设与评价研究院,制订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发布《二级党组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考核暂行办法》《教职工师德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加强考核评价和宣传教育,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做好人员总量管理核定和备案工作。举办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七)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

  拓展国际合作广度,新建1所“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新增13所境外合作高校,境外友好合作院校达到113所。成功加入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东亚教师教育大学联盟等合作组织,成为江苏省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获批教育部海外青少年语言文化线上“汉语桥”项目1项,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项目1项。获批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个。获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招生指标21个。42名师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项目。开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举办“庆祝中巴建交70周年研讨会”等高级别会议。获评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加强对港澳台交流,获批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项目3项,港澳与内地大学生交流项目2项。举办“台海两岸关系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八)深入发掘服务社会潜能

  加强社会服务战略谋划,实施校地融合发展“师大方案”。获批在徐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资金2657万元。签订横向项目256项,到账金额4505万元。授权专利245件,其中发明专利176件,较上年增长58.56%。与徐州云龙区、徐州淮海科技城共建产业研究院,与云龙区政法委共建云龙区网格学院,与徐州市检察院开展战略合作,与昆山高新区合作共建附属学校。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70周年校庆筹备和校友活动、捐赠工作。新增社会捐赠项目21项,捐赠金额1055万元。基金会获社会组织评估“4A”等级。教育合作到账经费超过1100万元。助力退役军人事业发展,6项咨询报告被地方退役军人部门采纳,相关工作被《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继续教育招生和自考规模实现突破,社会培训规模持续拓展,年度上缴办学收入2336万元。

  (九)持续改善办学支撑条件

  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增强资金运转效益,全年总收入12.79亿元。接受省教育厅专项审计并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和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强化国有资产统筹管理,完成科文泉山校区办学资源移交工作。全年招标采购项目165项,采购(合同)金额1.33亿元。推进分析测试中心CMA资质认定工作,拓展大型仪器开放服务市场,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益和开放实验室建设成效。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校园电动车专项整治,防范化解校园安全风险。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信息化服务保障,强化信息化应用建设和运维管理,申报“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上线访客预约审批进校系统。推动多媒体教室信息化二期项目建设,建成智慧教室130间。青教公寓建成并交付使用,青年教工和学生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开通泉山校区校园巴士。增设泉南餐饮资源。实施云龙校区师源楼、吴韵楼修缮改造工程。数学研究院大楼开工建设。新建2个图书馆学科分馆。档案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学报(哲社版)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十)充分彰显党建引领作用

  全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被遴选为省委教育工委党史学习教育先进案例。积极响应党中央伟大号召,贯彻落实省委部署,深入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巡视整改取得显著成效,提前完成整改任务。完善学院党委(党总支)、管理服务单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指标体系,健全意识形态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设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五聚焦五落实”,启动实施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五年建设计划。2个标杆院系和5个样板支部均通过省委教育工委评定,被推荐至教育部参加全国高校党建“双创”项目评审,数量位于全省前列。获评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完成20家二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履行好“两个责任”。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续推进“嵌入式”监督,深化落实干部廉政谈话制度。高质量开展第七轮、第八轮校内巡察。建立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长效机制。学校被列入全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试点高校(全省共16所)。获评省优秀“为侨服务工作站”,获批“省侨联海外华侨华人史研究基地”。获评省委教育工委统战工作实践创新一等奖。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召开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二次研究生代表大会。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持续推进教职工心理支持计划,成立教职工美育中心。校妇联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深入实施“党建筑基”“银发生辉”“优质服务”三项工程。扎实开展关工委优质化、特色化建设,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1年全校上下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呈现新气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干部积极作为、全体师生共同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学校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学校工作的整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成为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两大发展目标,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为主题,对标一流、持续挖潜,深化综合改革、坚持开放办学,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学校将着力推进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深刻领悟、自觉落实“两个确立”伟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贯彻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召开全校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进“四史”宣传教育。加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遴选一批示范典型,推动“三全育人”改革创新。实施“全国文明校园”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凝炼培育工作特色,推广宣传工作经验,做好“全国文明校园”复评准备工作。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建“七个一”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党建优秀成果和特色品牌。加强二级党组织建设,完善学院管理运行机制和议事决策制度,落实学院民主管理。继续做好“双带型”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教育管理与业务培训,抓好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配、管理和培训,强化学生党支部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导师对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指导。办好各类干部、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组织开展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动。

  4.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123工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选育管用考”全链条机制,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入探索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准化水平。

 5.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执纪问责力度,做好重点领域监督工作,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廉洁教育,持续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防控。对贯彻落实省委巡视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做好第七轮、第八轮校内巡察整改验收工作,组织开展第九轮、第十轮校内巡察。

  6.汇聚统战群团力量。修订学校《关于加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大统战格局。推进省级高校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打造海外统战研究基地。推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品牌化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加强工会和老同志工作。推进关工委优质化、特色化建设。

  二、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1.筑牢疫情防控屏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把防控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以最果断、最严厉的措施做好各项应对。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时刻绷紧疫情防控之弦,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优化防控方案,压实防控责任,细化防控措施,强化防控督查,巩固防控成果。继续加强公共卫生条件保障建设,确保疫情防控和学校发展齐头并进。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议决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决策的科学论证和执行监督。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加强学院教授委员会制度建设,增强教授治学能力。强化民主管理,推动广大师生员工围绕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言献策。制订新一轮综合改革方案,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学术规律、人才成才规律,做好“破”与“立”结合的文章,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激发全校教职员工干事创业活力。加强队伍精细化管理,增强业务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落实“三定”(人员、机构、领导职数)要求,健全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效益。

  3.提高依法治校水平。组织开展学校新章程学习宣传活动,以章程为遵循,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健全学校管理决策和执行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推动学校法治工作有序开展。修订《学术道德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坚持严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把学风建设、师德师风、科研诚信、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纳入其中,推动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向好。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新时代人才强校实施办法》。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广泛宣传人才招聘政策,赴国(境)内外招聘人才。推进实施“青年人才苗圃计划”,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英才。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力争高级别人才项目和创新团队的更大突破。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做好第四轮岗位聘期考核、第五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四、优化学科发展生态

  1.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落实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方案,紧扣“六高一化”建设任务,以关键核心指标为突破口,聚焦一流、彰显特色、服务贡献,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引领能力。总结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学科建设进展和资金使用状况,编制年度建设进展报告。

  2.完善学科管理体制。鼓励各学科面向需求交叉融合发展,积极探索跨学科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制定《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意见》。设立学科交叉融合专项引导项目,论证增设“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修订《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3.培育国家一流学科。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国家一流学科的意见》,依据国家一流学科认定条件,结合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遴选建设国家一流培育学科。制订国家一流培育学科特区建设方案,细化时序目标任务,签订学科责任书。

  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扎实推进本科教育。围绕一流专业建设验收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深化专业、课程、培养模式等系统改革,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修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做好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加快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建好国家级、省级新文科项目。加快推进师范专业认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认证整改工作。力争高级别教师教学竞赛取得突破。做好“互联网+”等赛事的遴选培育,加大国家级学科竞赛项目培育力度,提升高级别奖项获奖率。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和学科竞赛平台建设。编制2022年本科招生计划,做好招生宣传、录取工作。

  2.加快振兴研究生教育。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六六”工程。实施卓越专业硕士培养工程,构建与行业产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立德树人提质增效计划,推进研究生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培育遴选省级及以上研究生在线优秀课程。深入推进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课程建设,遴选高质量案例教学课程。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强化导师学术诚信教育,做好新一轮研究生导师岗位聘任、导师组调整及导师组组长选聘工作。深化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扩充优质生源,提高生源质量,做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项目试点培养工作。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推进研究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3.系统谋划教师教育。实施一流师范建设计划,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以建设国家一流师范专业为引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建立一流师范生培养模式,力争获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发挥教师教育工作委员会职能,加强相关学院学科教学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好学科教学论教师划转专业学院工作。推进教师教育支撑学科群建设,提升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稳定师范生本科生规模,稳步扩大教育类研究生招生规模。鼓励优秀教师从事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加强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打造国培、省培计划等社会服务品牌,扩大教师教育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4.优化学生管理服务。深入实施“立体育人示范工程”,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流程“质量管理”,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形成研究生思政与教育管理工作大格局。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和出国升学路径,加强学生就业和升学指导,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比例。完善学生荣誉体系和资助体系,设计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养。以辅导员全员入编为契机,做好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1.拓宽科研发展格局。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科学、技术、工程各层面不断推进突破,努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善学科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进交叉融合,努力在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上“揭榜挂帅”,增强创新能力和贡献度。

  2.激发自科创新活力。加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好数学研究院。筹建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的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平台。优化调整《自然科学导向性期刊目录》,强化目标导向,力争在自然科学超一流期刊和学科门类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继续开展高级别科学技术奖励的培育、申报指导和过程服务,力争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突破。拓宽项目申报渠道,探索国防项目合作新途径,培育申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3.彰显人文社科优势。瞄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为牵引,以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为目标,遴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实施“人文社科团队支持计划”,打造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团队与科研梯队。加强统筹谋划,聚焦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产出,提升智库品牌效益。深化国内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社会科学研究大格局。

  七、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做好留学生招生录取工作,优化生源结构,提高招生质量。推进全英文专业建设,申报国家、省级外国留学生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组织实施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项目。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申报国家“111”引智基地。加强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培育申报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继续拓展建设“一带一路”海外分院,建好迈阿密商务孔子学院,在欧洲国家新建一所孔子课堂。组织申报各类留学基金等项目。继续实施“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资助计划”,举办“中拉文明对话”论坛等国际会议。

  八、拓展社会服务面向

  完善与教育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密切合作的模式,加强省部共建、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扩大资源配置效益,促进资源共享。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打造行业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协同功能,拓展资金渠道、扩大办学力量、争取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功能,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完善教师干部挂职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实效。打造基础教育品牌,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扩大继续教育服务覆盖面,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类人才培训需求。

  九、强化办学条件保障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拓展筹资渠道,统筹收入管理,提升财务保障能力。优化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机制,加强资产管理和集中采购管理风险点防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推动贾汪校区和潘安湖校区资产顺利移交。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整改信息化管理,推进审计整改结果公开。加快推进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建设和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完善实验室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提升教学科研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完成数学研究院大楼主体工程建设,推进图文信息中心立项审批工作。做好首任校长刘先胜将军雕像揭幕工作。建好校史馆新馆。落实办公布局调整方案,做好公用房调配改造工作。加强传染病健康宣教工作。推进校银合作信息化项目建设,构建校园信息化服务品牌体系。加强图书文献、档案、博物馆藏资源建设,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同志们,2022年我们将迎来建校70周年。70周年校庆,是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的共同节日,是回顾学校光辉历程、传递师大精神价值、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凝聚人心、积蓄力量,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宝贵契机。为此,我们将举行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回顾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展示办学成果,提高办学声誉,让全体师生校友在收获自豪与感动、共享荣耀与梦想的同时,迸发更为强烈的爱校荣校兴校情怀,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汇聚新智慧、注入新动力。

  各位代表!新征程已经开启,新使命重任在肩。“十四五”的良好开局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加快步伐、全力奔跑,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共同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闭当前页面